我与山传---人文日新,代有才人
张雯
当听说山传周年校庆时,忽然有种肃穆之情。大学三年的记忆一起涌出,一时间时间模糊不能分辨。
“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季羡林
时间退回到11年前(如不是这次有机会写我与山传这篇文章,时间过的我已不知道自己已经毕业11年了),记得那时的太原火车站,还没有如今的高铁和太原南站,那时的五龙口街,经过铁路宿舍,就到广干院了,615是我们经常坐的公交(以前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现在的开云网页版)。老校园的场景隐约模糊,进入校园是教学楼,然后是影视制作中心,图书馆,学生食堂,还有就是温馨的宿舍了。一些仿佛还是那么的熟悉,仿佛眼前就能看到在食堂门口招收新学员活动丰富的各种社团,和来来去去打水的学生,留下的只有怀念了,美好的大学生活。
时间退回到2006年夏末秋初,太原的天气还算是凉爽,妈妈陪着我带着行李在图书馆楼前排队办理入学手续,那时脑袋里已经开始想象着自己美好大学生活就要开始了,手续办理完毕,我被安排在了5号宿舍,还好,我们美术系的宿舍在一楼,走过绿茵小道,这里留下了我们的太多记忆,这条通往宿舍的路有欢笑有泪水,这条路陪伴我们去食堂,去教室,去打水,去澡堂,等等……仿佛脑海里的画面在眼前一一过往。
教学楼上的美术教室,一楼的语文公共课,刚上大学的时候还有点不太适应这种大教室的教学方式。最让我新鲜的是影视制作中心,里面有一个演播大厅,一切都很好奇和新鲜,在学校期间只有一些重要的活动才会在里面录制,记得当年的美术系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汇报演出就在那里。
图书馆一楼的借阅室,二楼的自习室,大学期间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宿舍和自习室了,记得毕业考专升本的时候我们就坐在最前面,因为前面有管理员是最安静的地段,我们小组讨论和毕业创作的时候我们坐在自习室的中间,这样我们讨论方案的设计的时候管理员就听不到了,往往大家都是这样的一种布局坐着,坐在最后的一般都是影视制作系的来看片子的,有时候偌大的自习室里一个座位都没有,还要占座位的,那时候占座位也是校园的一大特色文化。
出来就是食堂了,记得那时候学校还推出了每天的特价菜和特价汤,价钱虽便宜,但是饭菜很好吃,尤其是汤,现在有时候想起来还挺想念当年熟悉的味道,尤其是二楼的重庆冒菜和凉面,夏天一碗凉面搭配一碗冒菜真是再美不过了。从食堂后门的出来就是校园小超市了,夏天里面的水果是我们女生最青睐的。
往后走就是学校的操场了,每天早上都能听到播音班的同学在这里练声,啊-咿-呀,我们这些外行人路过听着觉得好专业,也很羡慕,不用每天盯着电脑做设计,其实隔行如隔山啊。走在校园的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一些扛着摄像机的同学。
毕业十多年了,如今最难忘的,就是快毕业的时候的毕业答辩和毕业设计作业,难忘的是这个过程,天天宿舍和自习室两头跑,大热天的拿着笔记本电脑让老师一遍又一遍的看设计和稿子,看一遍不行推翻再重来,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推翻重来的过程最后我们小组的毕业设计完美的完成了。
最后一次再坐在教室里,最后一次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作业,陈述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心情又激动又矛盾着,在校园里最后的最后,一切都要结束,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毕业答辩完,我们就真的毕业了,心理的不舍和依恋涌上心头,同学和老师们都是那么的可爱。
如今,母校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已经荣升为开云网页版,搬了美丽的新校区,虽然校园环境变了,可是我们华广人的精神用不改变,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