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飞 梦 想
张彦林
把梦插上理想的翅膀,就是梦想。每个人都渴望着挥动翅膀,带着梦和理想一起飞。但是,却有太多人的梦在现实中被摔得粉碎。
非常幸运,它给了我足够大翅膀,带着我的梦和理想一起翱翔。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
弹指间离开它的怀抱已然12载,那年它的名字还是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住在太原市五龙口118号。
依稀还记得2004年的二月,我同04级成人班的其他学生一样,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来到太原火车站。当我怀揣着梦和不安,拖着沉重的行李,走出火车站时,“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04级成人入学接送车”的横幅出现在眼前。拼命跳动着的不安的心得到一缕安静、平和的抚慰。
从那一刻起,在以后的两年中我体会到了严师的苛刻、家庭的温暖。师长们每天孜孜不倦的细心教导,从专业课到公共课;从学习到生活。让我的梦开始发芽、生根,一点点的长出带它起飞的翅膀。
也许是因为是成人班学生的缘故吧,已经在社会走了一遭的我们,更渴望学以致用,渴望成功。师长们也特别能理解我们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影视制作的基础理论和操作,尽可以找到相关的案例给予我们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操、实践。这也造就了我们在离开母校后,可以尽快的上手,走上主要制作岗位的原因。
位于教学楼右侧的影视制作中心,对于在东华校区的学习过的同学们来说,一定非常熟悉。它担负着教学、实践、科研等多种功能。我是中心的“常客”,当时制作中心的宁保应宁主任用他那太原普通话对我说:“你又撇了哇!制作中心都成你家了,啥时候想来啥时候来”。至今我依然记得温建梅温老师第一次带我走入影视制作中心400平米演播厅时的情景。那是录制山西电视台一档电视戏曲栏目《戏曲大舞台》,是我第一次走进演播厅;第一次知道到导播这个职位;第一次操作当时最好的SONY六讯道系统;第一次录制电视栏目;第一次知道摄像师也会被人训斥……。第一次,太多的第一次。这次的演播室录制任务,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栏目还可以这样录制;原来录制过程中训人的导播宁主任,还可以很可爱的在录制结束后给你道歉;原来那么多台摄像机是不用放磁带的……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觉得什么都是那样新奇,那样不一般。感谢温建梅温老师!虽然她是我们制作系副主任,但是我感觉她更像是一个家中长者,不但传道授业,还关心着我们的成长。总是用她特有的山西河曲口音说:“这些实践对孩子们好”、“这些孩子怎么就不好学呢”……。十多年后的今天,在距离母校近4000里的广州,一群温老师的学生在聊到她时,都在怀念她做的山西大烩菜;都在感谢在校期间她对大家的严厉。
还有孟威孟老师给我记忆同样非常深刻。第一次上他的专业课,就看到一个个子不太高,年龄比我们稍大一些的大男孩走上讲台,他手中也没有拿教科书,面带微笑,快步走上讲台。自我介绍后,随着他并不太高的声音,板书在他的粉笔下出现在黑板上。那一刻除了崇拜,还是崇拜。说到这里需要说件事,孟老师的婚礼是我去拍的视频,也是最失败的一次拍摄,居然把孟老师岳父的讲话虚焦了。后来孟老师说,“没事,摄像不虚焦谁虚焦?现在虚了不怕,只要你走出学校后,不要再虚焦就行。”。十几年过去了,他的话牢记心中。不过,还是要对孟老师说声:“对不起!谢谢!”。
“那什么,你、你……”这是张焰张老师的声音,造型课上他总是着急的看着我们这些学生。可能他在着急:“你们怎么还不知道呢?时间不多了,就要下课了,就要毕业了,我该再给这帮孩子多说点什么呢?”。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其实他性格并不是急性子,但是对我们的学习他着急了。我记得系里的张竟老师、温建梅老师、孟威老师、张焰老师、许春风老师、张泰老师……他们在一起聊天时,总说的一句话“时间太紧了,就一年半的时间。孩子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怎么让他们可以多掌握点知识。”。
说到张焰老师,让我想起广干院专升本的蜕变过程。04年教育部高教司领导莅临我校,制作中心安排由我拍摄整个过程。几天后,在太原召开了一次高教院校升本会议。整个会议的记录工作,由张焰老师任编导、摄像工作,我负责摄像和后期剪辑工作。当时我就在想,我的母校一定能够成功,在学院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我们因为是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的学生而骄傲。
如今,它做到了!当2013年开云网页版成立,成为继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之后,全国第三个传媒类本科院校的消息在校友间传开后,我和校友们都感到十分的激动。是母校为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帮助我们放飞了自己的梦想,改写了我们的人生路。现在,它自己也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有力的挥动着,相信等待它的将是更加辉煌的明天。
虽然它现在的名字不再是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也不再住五龙口118号了。但是,在我们的心中它永远是浇灌、放飞我们梦想的母校——开云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