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传新闻

开云(中国 > 山传新闻 > 正文

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写在三晋新村的大地上 ——开云网页版“三晋新村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 暑期主题采访纪实

来源:      点击:     时间:2023-09-09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着山西和这里的人民,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心头大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中,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壮美画卷在三晋大地徐徐铺展。

为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山西乡村足迹”,落实开云网页版人才培养的目标,8月13日至8月26日,开云网页版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开展了 “三晋新村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暑期主题采访实践活动,深入临汾霍州市冯南垣村、汾西县段村、吕梁兴县蔡家崖村、大同云州区唐家堡村、坊城新村,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和宋家沟新村等地,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听乡亲们讲述家乡变化,感受三晋新村的勃勃生机。

冯南垣村:零距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8月14日清晨,采访团30名同学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临汾霍州冯南垣村。

2022年临近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冒雪来到临汾市考察调研。受最强秋汛影响,冯南垣村是临汾市农房受损较为严重的村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我一直牵挂着灾区群众,今天到山西第一站就来到这里,是要实地看一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采访团参观了村子里整齐漂亮的房舍,种满了核桃、红枣的花果街、村口的农业大棚、正在修建的现代化农业设施……讲解员梁丽说:“这个地方太偏远,人们靠天吃饭,穷得呀,去年的一场大雨好多人家的房子都倒了……你再看看现在,我们可是大变样了,孩子们也都回来了,乡亲们心里都美着呢!”

花果街上的三号院是师红兵老人的家。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师红兵家中看望,一起做年馍,和一家老小坐下来拉家常。怀着崇敬的心情,同学们一一拿起桌上的年馍,仔细地端详。“那不止是一块年馍”新闻学专业学生戎如玉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这里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温度!”

尽管讲解员说可以坐在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和师红兵一家坐着的沙发上感受一下,但同学们都没有坐下,静静地驻足在那里,很久不愿离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邵楠:“你看这里保持得和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一模一样,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个细节都被铭记,我深深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关切之情,也切身感受到这里的人们发自肺腑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激和爱戴。”

段村:感受扎根农村的青春力量

8月15日晚,刚刚结束冯南垣村的采访,采访团马不停蹄地前往段村。路两旁五彩斑斓的灯光把村里的大道照得明晃晃。文化广场上,初心农家院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烧烤、广场舞、露天电影……和城市里的夜市不无二致。9点多,采访团在便民服务中心终于等到了匆匆赶来的段村党支部书记李佳莉,她刚从村民家里赶来,“每天都是这样,经常加班到9、10点钟。确实累,但累得充实。”

“采访李书记最难的是她根本坐不下来,不停地接打电话,解决各种问题,我们主要是在旁观察,客观记录。”新闻学专业石旻小组的同学们跟拍了李佳莉一天的工作,“尽管事情很多很杂,但她一直非常有耐心。不知疲倦,神采奕奕,我想这不仅是年轻村干部的优势,更是对这片土地热爱的力量。”

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冯南垣考察结束后乘车来到这里,考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建等情况。他指出,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的一年,李佳莉和村里的“新农人”们一道,带领乡亲们建起了现代化智能连栋温室和蔬菜果棚,让农业也插上了数字的翅膀。

为了突出大学生采访实践的优势与特点,在段村的采访重点放在青年一代为乡村振兴做出的贡献上。除了李佳莉外,同学们还采访了多名年轻的基层村干部。数字出版专业学生陈浩在采访90后选调生、段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范艺琼后,在自己的采访手记里写到:“当她说着整个村子的情况时,我突然看到她身后一朵红色的花,迎着阳光昂着头。我在想:她是不是就像这样一朵花?开在村里街道旁,点缀着整个村庄,它鲜艳的颜色让整个村子变得更加迷人。这些想法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写稿时,便有了此次我们关于段村的文章——《我愿做街道旁的一朵‘花’》。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是不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花开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我想是在南沙群岛海岸边的某处,青藏高原石头缝的某处,漠河边白雪皑皑的某处……无论是祖国得哪个角落,他们一直都在,一直昂扬,一直盛开。我也要努力成为这样一朵花。”

蔡家崖村:追寻先辈精神,重温记者初心

8月17日,采访团来到吕梁兴县蔡家崖村。兴县、岢岚地处吕梁山深处,战时曾属晋绥抗日根据地重要县域。革命战争年代,晋绥根据地是阻敌西犯、保卫延安的坚固屏障,也是党中央部署的支援前线、统筹后方的战略基地。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向晋绥边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瞻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他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天地沧桑,丰碑不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跨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采访团领略和回味了那段可歌可泣、如火如荼的革命战斗岁月,也被无数动人的革命事迹深深打动。参观过程中,很多同学的眼里闪着泪光。广播电视学专业林佳怡:“我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是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年轻人必须要知道这些,这些太重要了,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那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采访团成员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内采访拍摄

同学们驻足最久的是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房间门口大家纷纷垫着脚尖探着头往里看,曾经在课本上学习的名词此刻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1948年4月2日上午,毛泽东在此接见《晋绥日报》社20多位记者编辑,发表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精辟地阐述了党的报纸性质、任务和作用,办报路线和新闻工作者的作风等有关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晋绥日报》是在革命战斗的烽火中顽强发展起来的,涉及面广泛,文风朴实,内容紧绕着当时实际工作和在群众中的响应进行报道,宣传大量典型人物和单位的典型事例,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充分的认可回应。

数字出版专业汤毅阳在采访手记中写到:“我们要跟随前人的步伐,不忘为何出发,始终坚守新闻理想,始终坚持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赵家洼、宋家沟新村:见证乡村发展,坚定理想信念

2017年6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岢岚县,考察大山深处的深度贫困村——赵家洼,后又冒雨来到宋家沟新村看望群众,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8月20日,采访团经过蜿蜒起伏的山路来到赵家洼。翠绿的山峦环绕、空气清新宜人,这是旧村整体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几年里切切实实带来的环境改变。走进广惠园社区,环境整洁、街道平坦,入眼即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打扑克处叫好声不断,楼门口理发生意红火;老人们在树荫下纳凉,放暑假的孩子们在花园里嬉笑打闹……这里便是岢岚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这里的安置房有29栋2105套,共安置群众一万余人。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刘福有、刘娥子老两口也搬进了这里的新家。刘娥子老人看着采访团感慨地说着:“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你们这些娃娃能好好学习了!不像我们小时候,可是困难了,我早早就不念(书)了。”她自豪地展示着社区党委发给老党员们的书,“发的可多了,睡前还不困的时候看看,生活好了,咱这脑子里也得有点东西。”刘娥子老人把打开的书合起来,整整齐齐地放进柜子,然后把党徽小心翼翼地放在书的最上面。

来到宋家沟新村,采访团实地了解了当地的民风民情,看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曾经的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缺少水电到如今的旅游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随着当地宋长城等历史遗迹得到修缮与开发,宋家沟作为远近闻名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貌,淳朴的晋北乡村生活,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采访团在宋家沟三棵树广场合影留念



临走前,采访团在三棵树广场合影留念,背景墙上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砖雕熠熠生辉。就在这个广场,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对村民们说,希望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见证了这举世瞩目的成就,看到了共产党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和力量。这次的‘三晋新村行’让我更加迫切想要加入到我党的队伍中来,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采访期间,广播电视学专业郭雨薇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唐家堡、纺城新村:感悟领袖嘱托,矢志奉献国家

8月24日,采访团来到位于云州区的黄花公园。在农技特派员雷裕和唐家堡村村民唐万的带领下,同学们走上了木制栈道,远处标志性的“大同黄花·忘忧云州”的红色立牌格外惹眼。

2020年5月11日,在脱贫攻坚收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深入云州区考察有机黄花种植基地,走进西坪镇坊城新村,了解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调研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小黄花”成为“大产业”充满期待:“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三年过去了,当前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发展到17万亩,形成1个2万亩片区、8个万亩片区和109个专业村,产值达到11.18亿元。唐万是云州区唐家堡村的种植大户,他自豪地告诉采访团:“我家种了30亩(黄花地),每年收入能有三四万元,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黄花是我们的致富花!”

采访团成员在黄花公园采访村民

“别看现在收入多,黄花是一年种,二年管,三年见效,四年才能盛产,刚开始的时候,没人敢种。农民么,就是靠天吃饭了,(要是)全种下黄花,不种玉米土豆,我们就吃不上饭了。”唐万告诉采访团,在没有上级政策扶持之前,黄花一直是种植难、采摘难、晾晒难、销售难。但在2012年云州区把黄花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后,政府不断为黄花产业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包括土地流转、资金补贴、技术服务等,后又推动当地保险公司推出 “黄花保险”,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郭涛在其新闻稿中写到:“当地政府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采访团学生队长黄江楠在实践总结中写到:“这14天,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干部群众,见证青山绿水,记录人民幸福。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高,眼界见识的扩展,还有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的深切感受,对乡村振兴这一国策的深刻理解,更有未来要为家乡为祖国贡献自己力量的坚定决心。”

8月26日,采访团圆满完成采访任务,返回了校园。在活动总结大会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温建梅对此次活动中学生完成的22件新闻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点评。她表示:此次暑期主题采访实践活动不仅锤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与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实现了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书写在三晋新村大地上的活动意义。